VR教學、遠程醫療、智慧溫室大棚……科技正在改變生活
隨著發明創造不斷落地,這些年人們對“科技改變生活”可能感受更明顯。兩會期間,央視記者采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們,來看看科技給他們帶來的便利。
江西南昌育新學校九龍湖新城分校教師王金玲:我是江西南昌育新學校九龍湖新城分校的一名地理老師王金玲,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我的一堂VR教學課。通過VR技術的運用,我帶著孩子們身臨其境地跟隨嫦娥四號完成了從發射、升空、分離、繞月到著陸月球的全過程,仿真沉浸式的情境,讓孩子們特別興奮,也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江西南昌育新學校九龍湖新城分校教師王金玲:這些年科技的進步,給我們的教學方式帶來了許多變化。我希望在以后能有更多的課程納入到VR教學當中來,讓孩子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時,讓他們更好成長。
河北保定唐縣白合中心衛生院內科醫生王建富:我是河北唐縣白合中心衛生院的內科醫生王建富,要說我感受到的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那就是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的全覆蓋,讓我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城里醫院專家的優質服務。像我們鄉衛生院就和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等醫院建立了遠程會診系統,他們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和我們聯網,遇到復雜病例,我們可以第一時間上傳報告,請三甲醫院的專家會診,必要的時候進行轉診。未來我希望,專家對我們基層醫療工作者的輔導形式能更加多樣化,使用手機App問診交流更加普及。
貴州貴陽市民明小蘭:我叫明小蘭,今年58歲。要說科技改變生活,我想夸夸我們的小區。我們小區是貴陽市重點打造的智慧小區,我的體會就是干什么都很方便。比方說我們小區有一個專門的App,相當于是我們的管家,過去報個修啥的,我們還要去找物業,來來回回地跑。現在只要在App上直接下單維修,半個小時維修工就上門了。去年,我們樓下還開了這個“智慧微菜場”,我們常買的蔬菜、雞蛋、肉類都有,想吃什么,下樓用手機掃碼就能買到。
浙江杭州市民朱江偉:我叫朱江偉,來杭州已經有18年了。現在我們在杭州逛街非常方便,你們看這里有一塊電子導引牌,通過這里我們可以看餐飲店,現在排隊人不多。我們看看今天晚上我們吃什么,我們選個老字號吧。在這里(一些)店家買東西,我甚至都不用掏手機,掃一下臉就能支付了。我們現在停車也非常方便,直接就可以開走了,短信發過來,我點個鏈接就可以自動付費了。
中建八局汕頭2021亞青會主場館項目建筑工人關海龍:我是關海龍,現在是中建八局汕頭2021亞青會主場館項目的建筑工人。我從事建筑工作將近10年了,感受最大的是科技給我們建筑施工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過去看墻砌得平不平整,我們都是靠兩端拉線來檢查,現在有了激光水平儀,而且每做完一個部分就可以通過無人機建模技術,對比圖紙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現在我們又用上了一個叫BIM技術,無論是難度非常大的弧形墻,還是復雜的管線,有了這個技術我們都可以提前先模擬布置,搞懂施工步驟,很多過去很復雜的操作變得很簡單,所以不到半年我們就將場館主體全部施工完成。
山東臨邑縣興隆鎮王家村村民王光川:我是王光川,今年30歲,是一位新農人。現在我們種地也不全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你看,這是我工作的地方——智慧溫室大棚。這是我們種植的番茄,普通大棚(番茄)一般在這么高。
山東臨邑縣興隆鎮王家村村民王光川:通過我們的中央控制系統,我們番茄的(植株)可以長到16米長,產量每平方米在75公斤,比就普通大棚高5到6倍。我們這個溫室光傳感器就有上千個,不單單能控制整個大棚,對單株植物也能實現全面監控。可以說科技創新為我們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我希望通過農業智慧化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原文轉載自87870網:http://news.87870.com/2103/40574.html